suhuotui(BA4ST)

冬至不忘祭祖

      今天是传统的冬至节,昨晚就是“冬至夜”。老苏州人非常重视这个传统节日,据说古周秦时代历法,把冬至作为新年的开始,于是,至今民间还流传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。在如果把冬至当作新年首日,那么“冬至夜”也就相当于如今的除夕“大年夜”了。
       冬至祭祖是必要的礼节。通常在冬至前夕,长辈会在白天就开始准备。包括祭祀用的酒菜、摆台规矩,香火蜡烛,元宝等等。
  既然是过年节,肯定少不了吃的!旧时苏州人对于冬至夜,有一说法,叫“有得吃吃一夜,呒不吃冻一夜。”其意思是说:过去有钱人家鸡鸭鱼肉菜肴准备齐全,可以吃一夜的,而穷人无钱买夜饭米,连锅都揭不开,只能冻一夜了。今天时代不同了,一般百姓都有钱了,社会物质丰富,可以“天天过冬至,日日大年夜”了。
       “冬至大如年”的习俗只有在苏州比较盛兴,在其他地方没有苏州人这么重视,有的地方甚至不知道有“冬至大如年”这样的说法。不过。在计划供应时期,副食品供应十分紧张,加之有“破旧立新”的社会教育,苏州很少有人家过冬至节的,有的人家只是拷点苏州特产的冬酿酒喝喝,到藏书羊肉店切一块羊糕吃吃,就算过冬至夜了。冬酿酒是苏州的传统特产每年只有在冬至节前生产一点上市,过了冬至就没有了。冬酿酒用糯米酿成,加点桂花,甜津津香喷喷的,就像酒酿汤,比较好喝。过去小孩子是不准喝酒的,唯独这冬酿酒例外。这是小时候过冬至的记忆。也许这冬酿酒就是苏州老前辈特地为后辈创建设置的,就是要让后辈记住这过冬至的传统。直到开放之后,商品供应丰富起来后,过冬至节才被大家逐渐重视起来,节前家家户户准备酒菜,招呼家人聚会,其实过节就是多个机会与家人团聚而已。
       记得先八十年代初父退休回家后,我家就开始过冬至节了。不仅家人聚会,还要祭祖。摆上菜肴,点上香烛,还有苏州冬至节特产的“冬釀酒”。前几年父亲去世了,高龄母亲因病长期住院,过冬至节的事就由我们子女接班了。大前天上午,我特地去里河新村(老家在观前宫巷,1992年因拆迁迁移至此)父母家打扫卫生,在几间房间抹桌椅,拖地板,还把碗橱整理一遍,清洗碗筷酒盅,一直忙到下午一点。前天去购买冬酿酒和其他菜料,隔夜烧好红烧肉,其余在昨天清晨起来一一加工好。上午去里河祭祖。
        我家常用的祭祖菜肴有,一块红烧方肉,一条鱼(苏州人习惯用鳊鱼,即武昌鱼,北方人习惯用鲤鱼),还有一份青菜,美其名曰“安乐菜”,寓意一年四季平平安安快快乐乐。一份黄豆芽,又名“如意菜”,寓意一年四季吉祥如意。这几样菜在春节过年的年夜饭桌上也是必备的。
      我祖父笃信佛教,曾是在家修行的居士。在我6岁时,祖父就去世了。我对祖父的印象不深,知道更少。尤其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,由于在民众中不提倡信佛教,因此我父亲对祖父的事情也从未给我们说起,可说是讳莫如深。直到父亲晚年,社会开放了,我才知道祖父俞宗如为救济失业丝织工人,竭力劝募,曾在唐家巷设粥厂,坚持数冬;在此基础上,于1941年创立了苏州佛教净业社。祖父救苦救难的事迹令人肃然起敬。有这样的好祖父,值得尊敬缅怀。我知道祖父身前吃素,昨天我特地为祖父炒了一盆素什锦,有香菇木耳金针菜,香干油豆腐油面巾,白菜丝等,表达后辈的崇敬心意。
       昨天我在老家祭祖,在八仙桌上放了八只酒盅八双筷 。除了祭奠我的祖父祖母和父亲之外,遵先父遗嘱,祭祖时要加上他的丈人丈母,即我的外公外婆。还有要加上先父的姐姐国英和国栋和国樑哥俩,我的三位伯伯,他们都没有成家就去世的,我们就是他们的小辈后代。昨天我的两位妹妹来了小妹,她带了水果和一些点心。大妹因事外出不再苏州。遗憾的是,我们的下一代因不是休息日不能前来祭祖。
       为体现对长辈的尊敬。我隔天去理了发,回家后再“香汤沐浴”,更换干净内衣。尤其是为祖父炒素什锦时,所用的锅盆用具都注意另外清洗干净,保持洁净。昨天上午我摆好桌菜后,诚心诚意点烛焚香,打开冬酿酒瓶,给长辈们斟酒,开始祭祖。先是向长辈三鞠躬,并替没有来的后辈代为鞠躬致意。我向长辈汇报,今年下半年,按照我们俞家第三代大房的大哥吩咐,我们第三代10家后辈齐心协力一起修缮了老墓,让祖母以及三位伯伯有了安顿之处。最后请俞家长辈保佑后代健健康康,平平安安,顺顺利利。
        年轻时看先父每年冬至节前张罗准备祭祖,并不是很理解,还是被动参与。没想到如今我很自然地像父亲那样做了——是真的老了吗?!
          不,过冬至节,冬至夜祭祖是一种传统,应该代代相传!

评论